咨询热线:15857977280/0579-85050953
二维码
联系我们
  • 电脑绣花|义乌电脑绣花-义乌绣花厂
  • 联系人:邓小红
  • 手机:15857977280
  • 电话:0579-85050953
  • QQ:991059515

新闻中心About Us

首页 >新闻中心


“唧唧复唧唧,木兰当户织。”这首耳熟能详的诗词带我们走进了巧手女子当户织布的古老年代,纺棉织布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,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织布机。

    随着历史的进步电脑刺绣发展迅速,纺车、织机这些古老的工具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,纺棉、织布这项历经千年的传统工艺也逐渐被人们冷落。然而,滑县万古镇张营村普通农家妇女秦素军却“回归”了历史,她收集木质织布机300多台,带领500多名农家妇女纺棉织布,络线、经线、刷线、纺线、织布成了张营村一道独特的风景,穿过这道风景,我们感悟到的是农家老粗布无尽的文化艺术内涵。

    如今,秦素军和她的姐妹们一梭一梭织出来的“故道家纺”老粗布已走出偏僻乡村,正在全国各地展示它的艺术形象和文化魅力。

    7月盛夏,正值农闲,来到滑县万古镇张营村,走进大街小巷,听到的是儿时记忆中的织布机发出的“咣当,咣当”声,看到的是姑娘、媳妇们忙碌地纺线、经线、络线的情景。这些是新农村里的老风景,还没见过呢。

    在紧临大街的一间过道里,就被“嗡嗡”的纺车声吸引过去。只见一名年轻妇女席地而坐,一手摇纺车,一手扯棉絮,随着纺车转动,一根长长的棉线从妇女手中的棉絮中抽了出来。妇女叫冯自然,她边展示她的纺线绝技,边介绍:抽线至最长时,右手往回摇纺车,抽出的棉线便缠在了锭杆上,当棉线缠有一二两重时,从锭上取下。“这锭上套有一截高粱秆外皮,俺叫它线穗裤,这样很容易把纺好的线穗从锭上取下来。”冯自然说。

    转过身去,看到不远处的树荫下,几个妇女正围着一台织布机忙活呢。她们将五彩的棉线从线坨中一根根拉出,缠绕在织布机的木棍上,然后用稻草扎成的刷子顺着线轻轻地刷,一会儿就把不顺溜的线梳理顺了。

    秦素军介绍,这是织布前的一道工序,叫刷线,就是将480根经线的线头分别穿入织布机刷柱里的每个缝隙,经过缠线、提经等工序,使上下两层经线平整顺溜,为开始织布做最后的准备。刷线必须小心谨慎,“线柱子,六个翅,卷上线子五丈四;三嫂子,手轻轻,刷线一根也不崩;四大娘,毛糙活,线子刷断一笸箩;五婶子,嘻嘻哈,线子刷散一大掐;大奶奶,撅撅嘴,不用你们这些捣蛋鬼。”

    秦素军的《刷线曲》让人看到妇女们娴熟的刷线手法,60岁的织布能手郭翠兰正坐在织布机前织布,梭子在她手上来回穿梭,脚下踏板上下交替,浑然一体的动作就像弹钢琴。郭翠兰十七八岁就会织布,嫁到张营村后也一直没有中断过。她说,粗布既透气又结实,做成被罩冬暖夏凉,一家人这么多年做被子的布差不多都是她织的。

  在张营村,像冯自然、郭翠兰这样每天纺线织布的妇女有500多人,这也成了张营村特有的风景,而秦素君正是这美妙风景的编织者。

    秦素军的娘家在万古镇胡营村,母亲是远近闻名的纺线织布能手,在耳濡目染中,秦素军从小就深深喜欢上了纺线织布这种民间手工艺。1988年,秦素军与张营村村民张宝民结婚后,也将自己的手艺带到了婆家。农忙时种田,农闲时织布,秦素军舍不得丢下学了多年的这门传统手艺。布织得多了,自己用不完,秦素军就走村串户去卖。后来,她又动员几个邻居一起织布,专门卖给郑州的一家老粗布加工厂。

    2002年8月,张营村公开选聘妇女主任,秦素军以高票胜出,她感到自己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。那时,老粗布在城市逐渐流行,秦素军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:将村里更多的姐妹组织起来纺织老粗布,打出自己的品牌。这样想着,秦素军先后来到滑县妇联及万古镇妇联,向妇联负责人谈了自己的想法,大家都说好,并鼓励她外出考察市场。

    就这样,秦素军走上了她的老粗布加工之路。经历了资金问题,和乡里人的不坚信,她从重重困难里走了出来创出来了“故道家纺”。

 心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。虽然生长在农村,但秦素军却从没有降低追求的目标,她要将粗布加工传统工艺发扬光大,让自己的产品走出国门,让从穷乡僻壤成长起来的“故道家纺”走进城市的千家万户,带领着乡亲们走上了致富之路。